看到酥薄月,我仿佛聞到那飄過時光沙漏的餅香,那互芬齒頰的味道,有剛剛吃過的真切。
小時候,我在貧窮的山?jīng)_旮旯里長大,月餅是稀罕之物,更屬奢侈之品??偱沃焯爝^中秋,那時候生活拮據(jù)、食品單調(diào),只有過中秋,才能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餅。中秋來臨的前一墟,母親就把攢滿的一籃子雞蛋,早早的提到十多里遠的茅洞橋墟市上去賣,除換來牙膏、食鹽等必備日用品之外,還買一兩個酥薄月回來,用曬干的荷葉包好,悄悄地藏于閣樓的米壇里,或用籃子掛在屋梁上,待到八月十五這一天,才拿出來切開,笑呵呵地分給我和哥倆,而她自己與父親只品嘗留下的一丁點兒碎片。我們一家子圍坐八仙桌旁,邊吃、邊賞窗外溶溶月色,父親還滔滔不絕講起嫦娥奔月的傳說,及月餅的來歷與典故。
中學(xué)時代,中秋節(jié)學(xué)校沒有放假,食堂每年都要在節(jié)前做月餅。劉師傅人高馬大,身強力壯,扎著一條白圍腰,白天炒菜,一有停隙就揉面、拌餡、包餅、推餅……動作嫻熟,一絲不茍,不怠慢任何一塊餅、一道工序,常常做到深夜,累得精疲力竭,汗流浹背。那一陣陣饞人的餅香,透過微風(fēng)撲鼻而來,惹得我們一下晚自習(xí)就忍不住趴在食堂的窗外駐足。劉師傅做出來的餅,雖沒有如今的酥薄月那么精致,但大小、厚薄相當(dāng),色澤均稱,凝聚了他全部心思,讓我們垂涎欲滴的同時,也使我聯(lián)想到讀書應(yīng)如做餅,須用心盡力,專心如一。
劉師傅趕出來的月餅,有兩三千個,但由于全校師生有一千多人,分發(fā)到每人手里的,通常只有兩個,由各個班的生活委員負責(zé)領(lǐng)發(fā)。那覆蓋著密密匝匝賊亮的白芝麻月餅,散發(fā)的香氣彌漫整個教室,強烈地刺激著我們的視覺、嗅覺和味覺。劉師傅做月餅是半路出家,餅的配料、配方和烤制技藝,又遠不及現(xiàn)在酥薄月的精細,不但口感較干硬,咬一口通常還會掉渣,顯然,沒有母親從供銷社買來的酥薄月那么酥松可口。雖然那月餅小得只有幾口就能吃完,可我就是舍不得,常常掰成幾塊,留到幾個晚上慢慢吃,最后連漏在紙包里的一點酥皮,都會舔得一干二凈。
我們哥倆在校過節(jié),想到母親一定舍不得買月餅,我就用干凈的作業(yè)本紙小心翼翼地包好另一個,趁同學(xué)們不注意時,偷偷放進包里。接下來的幾晚,我時不時地摸一摸,看餅在不在,待到國慶長假回家時帶給父母。可每次,父母像把玩古董一樣,只是打開端詳一番,或湊上鼻子悄悄聞上一下,就推給我,說他們已吃過。望著他們強裝的鎮(zhèn)定,我的心里涌起陣陣的酸楚。而我的書包、課本,好長一段時間都浸潤著淡淡的餅香。那餅香,于夢里夢外,安定了我的身心,催生了我的斗志,激發(fā)著我日后更加勤奮努力,決心沖出閉塞落后的窮山溝。
參加工作后的第一年中秋,借出差之機,我特地跑遍市里幾家大超市,看品牌、問口味、比價格,左挑右選,精心捎了三盒不同類型的外地月餅,另加兩瓶葡萄酒,高高興興地帶回家。我想,這些月餅,都是父母從沒吃過的,他們一定會喜歡。
剛一放下行李,我就迫不及待從三個禮盒里分別取出一個月餅,一邊介紹產(chǎn)地、價格和口味,一邊遞給父母品嘗,自己則像剛得滿分的小學(xué)生,期待父母的贊許。想不到的是,父母一致回答月餅太油膩,不如本地的酥薄月,且語氣里,似乎早就形成了堅實的默契。
中秋當(dāng)晚,我拎回的月餅受到了冷遇。母親從柜子里拿出一個包裝極其普通的紙盒,用古銅色青筋畢露的雙手,微微顫抖地打開,笑著說:“還是呷我們本地的吧,這個是你阿姨早幾天送過來的,價錢挺實惠,也不花俏,皮酥餡香,不甜不膩,絲毫不比外地的差?!逼秸枬M的酥薄月,在皎皎月光和通亮燈光的輝映下,金光油潤,能照見母親的皺紋。父親克制住內(nèi)心的激動,在一旁補充道,“陽兒,你的心意,我和你媽都曉得,雖然我們家條件已開始寬裕,你現(xiàn)也有好工作,以后中秋回家,還是不要再選那些‘天價月餅’了,要買,就買咱們本地的酥薄月?!蔽壹毤毚蛄棵黠@蒼老的父親,他吃得很慢,酒量大不如前,眼里似乎淌著一絲幸福的淚花,嘴角時不時落下雪花般的月餅碎屑,好似他滿頭的銀發(fā)。其實,我內(nèi)心的想法,又何償與父母不一致?總覺得,這些包裹華美的月餅,過于虛偽,亦過于陌生,雖擺在眼前,但像是隔了千山萬水,抑或數(shù)個年代。
從那以后,我和妻子一起挑月餅,我都要她選酥薄月。不但價錢優(yōu)廉,聞得到本味,還可討得爸媽喜歡。
時光飛逝,那濃濃的餅香一直縈繞未散,更滲透入歲月的深處。我對酥薄月的癡情,不但絲毫未減,還曾刻意去探尋過它的前世今生。
“巧出餅師心,貌得嬋娟月”。酥薄月,原名酥薄芝麻餅,又稱太師餅、胡餅、小餅、宮餅、月光餅等,成月狀,似扁鼓,是衡陽地方特色名點。據(jù)說,其制作工藝和燒餅趨同,可能起源和改良于燒餅,衡南東鄉(xiāng)的相公堡燒餅、寶蓋樓燒餅,南鄉(xiāng)的茅洞橋燒餅,或許就是酥薄月的雛形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作為月餅大家族中的一員,酥薄月眾采月餅、燒餅等餅食之所長,衍生而成。月餅在我國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。殷周時期,名“太師餅”,傳說人們?yōu)榧o念太師聞仲所做。唐代開始盛行,稱胡餅。詩人白居易曾賦詩一首稱:“胡麻餅樣學(xué)京都,面脆油香新出爐。寄于饑讒楊大使,嘗香得似輔興無。”到了宋代,又叫小餅。蘇軾有詩云: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與飴。”清代詩人袁景瀾的《詠月餅》一詩:“入廚光奪霜,蒸釜氣流液……”形象地描寫了制作月餅的情形,反映出當(dāng)時互贈月餅的風(fēng)俗。后來,三江會聚之地,勤勞智慧的衡陽先民們,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探索改進配方和制作技藝,得以形成了風(fēng)味獨特、享譽全國的酥薄月。
月餅,作為一種團圓的象征,如一種文化基因,早已深深植入我們的血脈。但月餅終歸是食品,而又不僅僅是食品,那些來自五湖四海、五花八門包裝華麗的月餅,圓圓的帶著精美的花紋,似乎吃出了時代的感覺,吃出了異地的風(fēng)情,但吃不出兒時的味道。唯有簡樸的酥薄月,歷經(jīng)歲月的淘洗和沉淀,浸染著刻骨銘心的記憶,承載著回味無窮的鄉(xiāng)愁。
作者簡介:作者系衡南縣近尾洲鎮(zhèn)人,現(xiàn)供職于衡南縣委組織部,系湖南詩歌學(xué)會、湖南詩詞學(xué)會會員,衡陽市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。